
近期有觀察到許多正處於25-29歲的同儕們,有滿多都正處於如標題的狀態。
感到職涯絕望的長,絕望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懼,對未來的恐懼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。
今天和同齡的同事D從展覽完成一輪陌生開發,在計程車上討論開發的狀況,以及最近業務上遇到的困境,大概對談了20分鐘到了公司附近,準備結帳下車的時候,聽到司機大哥很溫暖的說:「你們加油,這些我都經歷過,你們才剛開始而已,辛苦了。」
除了感受到司機是真的很認真的想要送上鼓勵以外,我們真正最強烈的感受是:「God,我現在常常都覺得生活很不容易,可是這條路竟然才剛開始嗎?」
內心語畢,更悲哀的是冒出來的第一個聲音,不是安慰自己已經做得很好、要放寬心,而是懷疑自己是不是顆爛草莓,這樣就要被打倒。
於是反覆地問自己「還要多久?」,還要多久才可以過自己想過的人生?還要多久才可以賺到第二、第三桶金?還要多久才可以買到房子?還要多久才可以給爸媽更好的生活條件?
還要多久,才可以真正的、衷心的喜歡自己?
面對這個對未來的絕望跟恐懼,我們甚至可能會開玩笑的說:「乾,那不然現在辭職,到海邊去開咖啡廳好了,感覺每天工作都可以看海滿爽的。」然後默默發現咖啡廳也是關的關、倒的倒,在這個世代好像沒有任何一個是安安穩穩做、不需要有多大野心也行的工作,可就算有這個選項,內心還是會竄出千百個不甘心。
最後在睡前滑一下社群媒體,看著現在每三篇就有一篇贊助商廣告的臉書,廣告起手式經常是「你也還在為了XX而感到沮喪辛苦嗎,快來試試我研發的OO方法,真的會有很大的轉變!」我們會暗自在心中揶揄最好用了就可以翻轉我的人生,但也同時會欣賞、羨慕這些廣告背後的作者,他們好厲害,可以在這個年紀就做出成績來。
看到了對比,一不小心,內心想的事情又會回到「那還要多久我們才能跟他一樣?」,這些對職涯感到絕望的長時,最深層的吶喊。
但有趣的是,25-29歲的我們,可能也同時正對職涯感到絕望的短,絕望來自於對過去的懊悔,對過去的懊悔來自於對現狀不作為的斥責。
「怎麼一下子我就快要30歲了?」
「我現在真的夠好嗎?我是個社會認定有價值的工作者了嗎?」
「我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個節奏超快,又完全無法預測的未來了嗎?」
才走了職涯的前半程,可每每回頭看大學求學一直到剛出社會的這幾年,想到的第一直覺可能會充滿著可惜,你沒想過要卸責,但從只專注讀書的高中畢業,進到大學時,真的沒有這麼認真想過這是不是我理想的科系,我應該怎麼堆疊我的四年、滿載而歸,你察覺到這些事情重要的時候,可能已經是現在的事了。
出社會後,我們一直很認真地在學習,現在可能也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成績,可面對即將到來的30歲,即便就是又過了幾次生日,可會感覺到身上承擔的重量不一樣了,在抽絲剝繭去找這個重量的來源是什麼以後,十有八九會發現這個重量的來源是自己。
時間好快,大家也都發展得好快,我也在大行列中嗎?
越想這個問題越感覺自己渺小,內心想的事情又會回到「怎麼我今天才走到了這裡」,這些對職涯感到絕望的短時,最深層的吶喊。
——
“Yesterday is history, tomorrow is a mystery, and today is a gift––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.” ― Kurt Koontz
要改變並不簡單,我們第一件能做的事情,就是變得更重視當下、更重視此時此刻。
我們無法改變過去,但每一刻都能創造新的歷史,既然職涯這麼長,那我們每一秒開始變得不同都來得及,用100分的力量去面對創業project、正職工作,再用100分的力量去運用休閒時間,可以去找自己很有熱忱的side project來試試看,或是就是很認真地好好休息,用瑜伽、運動等方式練習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的能力,練習好好充電,長出力氣去面對世界。
我們無法預測未來,但每一刻都能搭建理想的未來,既然職涯這麼短,那我們當下的努力一定有機會在很接近的未來帶來成果,在腦海當中那個理想的生活畫面絕對不只是夢,用現在的努力去拼湊未來的更多可能性,不要停止對生活的熱情、對世界的好奇,不要過度思考,在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,未來都可能會在不知道何時產生效果,因為現在就是未來。
用在乎現在,去壓過對未來的焦慮、對過去的懊悔,去找到在這個資訊爆炸、節奏紊亂的世代中,一個可以找到勇氣、找到平靜的方式。
如果你也想改變但不知道從何開始,或是沒有辦法找到踏出第一步的勇氣,歡迎私訊我們粉專,或是到職涯相談室的網站中,你可以找到專業的職涯諮詢師,讓我們陪你走一段職涯路。